首页 > 最新动态 > 推动苹果产业机械化智能化升级!智慧农机闪耀这场地头展
最新动态
推动苹果产业机械化智能化升级!智慧农机闪耀这场地头展
2025-04-285

4月26日-27日,江苏宿迁迎来了一场聚焦苹果产业发展的盛会——“农机地头展—— 苹果矮砧密植生产管理全程机械化智能化装备演示展示活动”。此次活动由国家苹果产业技术体系、中国农业机械流通协会、农业农村部特色经济作物全程机械化专家指导组主办,200余位来自全国各地的领导、专家、企业代表以及果农参与。

苹果产业是我国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农民增收、推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矮砧密植作为现代苹果栽培的先进模式,具有早果、优质、省力、高效等显著优势。

“但如今,随着劳动力成本上升,生产效率亟待进一步提升,实现苹果矮砧密植生产管理全程机械化智能化,已成为产业突破瓶颈、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国家苹果产业技术体系机械化研究室主任、河北农业大学杨欣教授介绍,国家苹果产业技术体系在2007年首批启动以来,始终坚持科技创新与产业需求紧密结合,苹果品种结构不断优化,实现了规模化种植,目前我国新建苹果园70%为国产品种。同时,体系制定了各主产区砧穗组合区划方案,创建了适合我国不同生态气候条件的苹果矮砧集约高效栽培模式,在70%的新建果园中得到应用。苹果品种结构优化和栽培制度变革,为果园机械化提供了出路。

目前,苹果种植“西移北扩”和“上山上坡”的趋势不可逆转,我国苹果生产综合机械化率刚突破30%。杨欣表示,“果园机械化推进之路仍然任重道远,智能化关键技术落地仍有瓶颈亟待突破。”

中国农业大学工学院徐丽明教授表示:“江苏作为林果大省,面临人工作业成本逐年增长的问题,这已成为制约林果产业发展的瓶颈。只有实现‘机器替代人’,才能推动产业高速、健康、可持续发展。”徐丽明教授介绍,农业农村部林果组通过构建“部-产业-学校和研究所-农机企业-农机推广部门”联动模式,积极推动林果产业机械化发展。

江苏是林果大省,但目前人工作业成本逐年增长,已经成为制约林果产业发展的瓶颈。中国农业大学工学院徐丽明教授提出,只有实现“机器替代人”,才能促使产业高速、健康、绿色、可持续发展。徐丽明教授介绍,农业农村部林果组始终瞄准国家现代农业发展战略,时刻以解决产业问题为导向,积极深入调研产业问题,研发攻关机械技术和装备,试验推广应用,形成了“部-产业-学校和研究所-农机企业-农机推广部门”联动模式,不断提升林果产业机械化水平,增加果农收益。

“林果生产有许多共性技术,林果产业种类多,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土壤质地多样,农机农艺融合度低。”徐丽明表示,本次机械地头展以标准化苹果种植模式为主,展示现代化种植模式。“多种作业机械,农机农艺高度融合,才能加快林果产业机械化进程,促进乡村振兴。”

苹果的机械化、智能化的全面发展应用,是破解“谁来种地、怎么种好地”难题的关键钥匙。大力推进苹果矮砧密植生产管理全程机械化智能化,是实现苹果产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我们希望借此机会,吸引更多力量关注宿迁苹果产业,助力当地果企、果农发展,实现互利共赢。”江苏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国家苹果产业技术体系智能检测与分级岗位科学家邹小波教授介绍,本次活动不仅是先进技术和前沿产品的集中展示,也是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他提到,江苏大学苹果体系与斯味特果业有限公司合作紧密,该项目致力于打造全产业链循环发展的生产模式,有望成为全国水果种植标准化示范引领基地。

据了解,斯味特果业有限公司作为全国首个万亩级数字化、智能化、标准化苹果种植基地,在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董事长刘卫介绍:“斯味特引入多项新技术,实现早产、高产、省时、省工,还运用大数据技术为生产管理提供数字化支持。同时,我们与洋河股份合作成立公司,具备年产1.6万吨果汁和4500吨果酒的生产能力,进一步促进了‘三产’融合。”

此次活动的成功举办,为苹果产业机械化智能化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和方向。正如与会专家和企业代表所期待的,未来,随着先进技术和设备的广泛应用,我国苹果产业将在机械化智能化的赋能下,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

活动现场,近20余家企业带来40余台套先进设备集中亮相,涵盖智能修剪机器人、无人植保机、自动化采收系统等。这些设备展示了苹果矮砧密植生产管理全程机械化智能化的最新技术成果,吸引了众多参会者的目光。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王甜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