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6日,第八届保护性耕作技术与装备研讨会在湖北武汉召开。本次会议聚焦“智能化技术与装备”,旨在搭建我国保护性耕作技术与装备的思想交流与合作共进平台。中国农业机械化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胡乐鸣出席活动并致辞。
当前,我国保护性耕作的智能化发展仍存在不少短板,主要表现为核心技术集成应用不够成熟,不同区域、不同作物条件下的智能作业模型尚需优化;智能导航、精准作业、智能监控等关键技术和部件仍部分依赖进口;农机与农艺融合不足,装备适应性和可靠性亟待提升。
胡乐鸣表示,推动保护性耕作高质量发展,要坚持绿色发展与创新驱动并重,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强化创新与集成,推动保护性耕作实现从“人机协同”向“智能自主”的跨越。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要强化创新与系统集成。加大对智能传感、无人驾驶、AI决策、精准控制等关键技术研发,推动智能化技术与保护性耕作深度融合。鼓励产学研协同,构建区域化、作物化智能作业模型,实现全程智能、精准作业。要加快装备研发与产业化。强化政策支持,突破智能导航、精准播种、变量施肥、智能植保等关键技术。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开发适应不同地区与作物的装备,提升国产智能农机的适用性和竞争力,促进农机农艺深度融合。要推进示范推广与人才培养。建设高标准示范基地,开展现场演示和实操培训。加强对职业农民、农机手和技术人员的培训,提升智能装备的操作与维护能力,打通技术落地“最后一公里”。
研讨会上,吉林大学副教授隋媛媛、华中农业大学副教授郑侃、中国农业大学副教授王超、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副教授陈桂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士生赵鹏飞、中国农业大学博士生王龙宝及洛阳市鑫乐机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许衍兴、黑龙江德沃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农业机器人技术部部长韩康乐等分别作《秸秆还田机械作业参数智能控制策略研究》《水旱轮作稻茬田智能化耕播技术与装备研究进展》《保护性耕作智能化技术与装备》《免耕条件下沃土耕层构建技术研究进展》《小麦宽苗带种床制备及播种过程肥料匀布研究》《小麦宽幅匀播关键技术与装置研究》《小麦以及小籽粒作物免少耕播种机具智能化方向的探索与应用》《德沃农业机器人发展现状与思考》交流报告,充分展示了科研院所与企业在推动保护性耕作技术与装备研发,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图片提供:2025中国国际农机展
编辑:刘佩佩
审核:张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