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7日,世界粮食计划署(以下简称“WFP”)“以小农户为中心的基底应用赋能”平行论坛在武汉召开,汇聚了中国农业农村部下属多个单位、湖北省相关部门、行业协会,以及非洲各国农业项目负责人和数十位来自“非洲之角”国家粮食安全项目的学员。
会议旨在推动适用于小农户的技术真正落地应用,提升粮食体系的韧性、效率与安全性,让辛勤的耕耘收获“颗粒归仓”。这不仅是中国经验的集中展示,更是为非洲等发展中国家小农发展建言献策、携手合作的重要平台。
中国实践:社会化服务体系构建与技术下沉
面对小农户在生产后端常面临的储存、加工、销售等挑战,中国的实践探索出了一条以社会化服务为核心的有效路径。湖北省粮食局副局长刘建胜分享的“提升产后服务能力,助力农民减损增收”报告,系统阐述了以“普惠、高效、市场化运作”为特点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这一体系依托四大支柱:
1. 覆盖广泛的基础网络构建:自2017年起,湖北率先在所有产粮大县布局建设粮食产后服务中心,解决服务“从无到有”的问题。2022年启动的“粮食烘干能力提升专项行动”,则瞄准“从有到优”,设定了到2025年提升烘干能力的量化目标,着力强化粮食减损最关键的烘干环节。
2. 技术标准与能力建设:通过制定《湖北省粮食产后服务中心建设技术指南》等技术规范,为服务体系建设提供科学指导。整合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技术力量组建省级专家库,并建立专家对口联系县制度,确保技术服务直达基层。同时,将培训下沉至一线,手把手教会合作社、农机手和农户操作设备及节能降耗。
3. 模式创新与利益联结:创新推出“五代”(代清理、代干燥、代储存、代加工、代销售)一站式服务模式,紧密联结服务主体与小农户的利益,简化流程,提升效率。
4. 阳光运行与包容性保障:强调制度透明化,确保服务惠及包括弱势群体在内的广大农户,体现政策的公平与包容。
在此政策推动下,湖北省粮食产后处理能力实现质变,水稻和小麦烘干率分别稳定在80%和95%以上,有效减少了超过25万吨的潜在粮食损失。
惠及小农:经济适用技术与减损增效
将高性价比、易操作的适用技术精准投向小农户,是实现赋能的关键。山东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副处长吴高峻介绍了山东省推广农户科学储粮项目的经验,包括专用储粮装具的研制、相关技术知识的普及以及取得的显著成效,并为非洲的粮食产后减损工作提供了具体建议。
中储粮成都储藏研究院首席专家严晓平则回顾了我国“小钢仓”等农户储粮技术的推广历程及其在惠农减损方面的作用。
这些成熟的技术和经验已通过WFP南南合作知识分享平台等渠道向发展中国家传播,旨在为全球范围内,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农户储粮减损提供切实可行的技术支撑,助力实现零饥饿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技术驱动:小型化与智能化设备应用
推动适用于小农户的小型化、智能化产后加工与减损技术,是提升产业链效率的重要环节。
论坛上,浙江齐鲤机械有限公司、长沙开元弘盛科技有限公司和河北苹乐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代表,分别展示了他们在中小型碾米机产线工艺改良、粮食保质存储与减损的数字化绿色解决方案以及面向非洲小农户的收获后谷物加工与减损综合解决方案等方面的创新成果。这些技术和方案注重成本可控、操作简便、适应性强,能够有效驱动小农户实现减损增收。
搭建合作平台,贡献中国智慧
本次论坛成功搭建了中国与非洲及其他发展中国家在小农适用技术领域的沟通桥梁。中国通过分享自身在粮食产后服务体系构建、经济适用技术推广、小型化智能化设备应用等方面的实践经验,为面临相似挑战的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有益借鉴。
推动以小农户为中心的基底应用赋能,不仅需要技术的“硬”支撑,也离不开政策、模式、能力建设的“软”环境。中国正以其探索出的路径,积极为非洲等地区的粮食安全与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借鉴,通过南南合作与知识共享,共同应对全球粮食安全挑战,让技术进步的光芒照亮世界每一个角落的田间地头。
